长城大决战1988
饰演玉贞导演主演吕小龙、李宁、于海春兰秋菊1982
饰演曲文娣导演主演章杰、何玲、常文治刘三姐1960
饰演刘三姐导演苏里主演刘世龙、梁音、张巨光
介绍:黄婉秋,女,祖籍广东梅县隆文镇坑美管理区盛和楼,1943年1月17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演员、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黄婉秋是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尖子演员。现任广西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她兼职很多,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西理事,广西区政协常委,广西海外友协理事和广西区文联副主席。曾荣获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黄婉秋十三岁开始踏入表演艺术生涯,从事桂剧舞台艺术。1961年,黄婉秋主演电影《刘三姐》,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赞赏。随后调入桂林市歌舞团,演过歌剧、彩调、文场、歌舞剧等。1980年起,她多次应邀到日本、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演出,被誉为“歌仙”和舞台世界的大英豪。黄婉秋也曾为香港文志唱片公司、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国际音像出版、广西音像公司和新加坡风格唱片公
长城大决战1988
饰演玉贞导演主演吕小龙、李宁、于海春兰秋菊1982
饰演曲文娣导演主演章杰、何玲、常文治刘三姐1960
饰演刘三姐导演苏里主演刘世龙、梁音、张巨光阴翳蔽日,终有阳光灿烂时。197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文革后首次播放了电影《刘三姐》录音。几年后,黄婉秋终于得以从噩梦中走出来。虽然已是人到中年,年轻的容颜不再,但那些曾经给过她勇气的观众们给予了她同样的热情欢迎。
为了爱戴她的观众们,黄婉秋继续奉献着自己的艺术才华。除了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1983)、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1991)外,还陆续拍了电影《春兰秋菊》(84年)、《长城大决战》;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82年)、《黄山情》(黄梅戏,90年)、《戏迷盛老乐》(98年)等。其中《黄山情》荣获“金鹰奖”、“飞天奖”、“飞鹰奖”及华东六省市最佳戏曲片奖。她于1995年导演的曲艺《漓江行》获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奖”导演奖及自治区优秀奖;1997年导演的《春兰吟》获全国“文华新节目奖”、自治区“铜鼓奖”。她主演的歌舞剧《百鸟衣》获广西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她录制的《歌仙刘三姐》盒带获1987年广电部“通美杯”奖。
黄婉秋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刘三姐。“广西刘三姐黄婉秋”,这是黄婉秋名片上的称呼,至于为什么这样写,黄婉秋解释说:“虽然我的职务很多,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是暂时的,刘三姐才是永恒的。”刘三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健康淳朴的传统美德,她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打破了历史时空。
电影《刘三姐》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黄婉秋的形象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刘三姐,不管她走到哪里人们都叫她“刘三姐”,她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更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1989年曾应邀参加世界客属总会在新加坡举行的恳亲会议。1991年5月至1992年1月,两度应香港天马音乐艺术中心之邀,前往香港大会堂为纪念《刘三姐》拍摄发行三十周年举办专场演唱会。2006年春节应新加坡丽都皇宫邀请前往演唱。
为了培养山歌的传人,2002年,黄婉秋辞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和大连的一家公司合资在桂林修建了一座“刘三姐景观园”。这一景观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桃花江畔,以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几年来她在此培养了30多位演员,其中两名演“刘三姐”的演员已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很有发展前途。黄婉秋每天都要到景观园去与观众见面,并亲自登台演唱,有时候更是全家上阵共同为到桂林来旅游的朋友献歌。
2003年9月30日,黄婉秋将应邀参加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的《歌唱祖国》大型歌舞晚会演出,引起了许多热心观众的关注。
2015年7月27日,广西南宁某连锁粉店“歌仙刘三姐黄婉秋店”开张,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与丈夫何有才到场献唱。
2017年1月27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桂林分会场,黄婉秋搭档张信哲、邓紫棋表演歌舞《歌从漓江来》。
2018年11月,中国(龙华)客家文化艺术节在深圳龙华区大浪羊台山举行,黄婉秋在文艺晚会上登台献唱。
直到今天,对于许多中年以上的华人,刘三姐和黄婉秋仍然是不可分离的形象,“翩若惊鸿”的刘三姐经过黄婉秋的演绎在一代人的心中完成了定格。她娇艳妩媚、纯真纯情、率真泼辣,活生生一个红土地的美精灵。著名词作家洛兵在他的一篇名为《红光电影院》的回忆文章里写道:“很小的时候,一天晚上,我走进红光电影院,看了一个电影,叫做《刘三姐》,黄婉秋顿时成为横亘我整个童年的第一美女。”
这样认为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那深深受到影响的一代人。导演张艺谋执导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电影《刘三姐》对我影响至深,我小时对刘三姐的印象,那就是人漂亮,歌好听!刘三姐是我儿时最美的回忆。”
对于黄婉秋本人来说,电影《刘三姐》的一举成名也是影响了她一生命运的最美的回忆。关于盛名之后所受到的种种关注,她有讲不完的故事:
“记得1980年的时候,我们到东南亚去演出,人还没有到,票早已经卖完了,几乎每天都有数百名观众排着队请我签名。由于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和马来西亚建交,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因为鼓动很多国内华人到新加坡看《刘三姐》,惨遭15年牢狱,1998年我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客家人联谊会上才听到了这个故事,我问那位先生后悔不后悔?他说,'为了看《刘三姐》不后悔,坐15年牢也值得!'”让黄婉秋特别感到骄傲的是电影《刘三姐》在美国的演出,竟然打败了《飘》的纪录。即便是在欧洲,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只要有华人他们都肯定看过《刘三姐》,会唱《刘三姐》。在一个华人最悲惨的年代,电影《刘三姐》成为全世界华人联系的纽带。那个年代也有“追星族”,这些影迷们追起自己喜爱的明星来好像更执着。有一位香港观众,每看一次电影《刘三姐》就给黄婉秋写一封观看心得,“他一共看了99场电影,我也收到了99封心得,有这么厚一沓子!他说,要看满100场,我也在等他的第一百封心得。可是'文革'开始了,从此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来自海内外的观众们给了黄婉秋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然而“成也刘三姐败也刘三姐”。正当黄婉秋的演艺事业黄金时期来临时,在一个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的年代,在一个革命样板戏统治舞台的年代,《刘三姐》关于追求自由,民主和爱情的主旋律与政治主旋律不合拍,广西也因此成为文化整风的重点,演员黄婉秋文革一开始就成政治了大毒草,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提起那段从顶峰跌落至谷底的日子,黄婉秋不胜唏嘘:“我以前是个内向的人,一说话就脸红,但是15年的改造,我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什么都经历过,胆子也练大了。我还被造反派拉出去枪毙过,后来才知道是吓唬吓唬我。那时候在桂林,刘三姐就是最有名的人了,所以造反派也抓我,保皇派也抓我去批斗游街。我14岁登台演出,所有的桂林人都看过我的演出,老百姓看到我被游街都哭了。”
然而,正是这样一段冰冻时期的到来,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就了黄婉秋版本《刘三姐》的经典地位。在中国文化最黑暗的时代,电影《刘三姐》追求幸福的歌声让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燃起希望的火焰。在《文汇报》2005年统计出来的《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中,1960年长影厂出品、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名列其中:黄婉秋扮相俊美,表演纯朴自然,使“刘三姐”成为十七年电影中影响最大最久远的银幕形象之一。在40岁以上人的心目中,刘三姐的歌声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耳熟能详的调子;在50岁以上人的心中,刘三姐是他们少年时迷恋的电影人物;而60岁以上的观众则把刘三姐看成是与世俗婚恋抗挣的最佳代言人。
时间的步伐一如往昔,不论是辉煌还是苦难。当一切都成为过去,在其中体味最深刻的还是只有黄婉秋本人。十六七岁唱彩调的姑娘,上了当年第一大娱乐媒体的电影银幕,感受自然绵绵。之后《刘三姐》遭遇时代变故,遭到停播禁演,反而保留了一点冰冻的记忆和习惯。新世纪的改编热让经典的《刘三姐》题材也不能幸免,但黄婉秋最自豪的还是,这么多的版本,影响和艺术成就都远远不如她的旧作,就像刘晓庆曾经对她感慨过的:“你一个刘三姐吃了一辈子,值了!我们多少演员一辈子忙碌拍片无数也难以让人们记住!”即使仍然还在旅途,黄婉秋也如此说:“如果有人叫‘刘三姐’,那一定是在叫我。‘刘三姐’是伴随我一生的。”
丈夫:何有才
女儿:何雁云
黄婉秋的祖籍在梅州,祖父原是梅州开药店的老中医,抗战时期避难到桂林。虽然客居异乡,家里长辈却从来没有中断对故土的怀念。黄婉秋记得祖父临终前一再叮嘱她的父亲:将来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回乡寻根。传闻,广西有的同志听说黄婉秋要回梅献艺,就劝她不要说出自己是梅州人,担心广西的“刘三姐”走到广东去了。黄婉秋风趣地说:“这怎么行呢,我是梅州人,叶落归根嘛”。
1983年,梅县第一届山歌节时,黄婉秋曾回乡演唱,深得乡人的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