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夏末,在蒋宝英要升五年级的时候,她的父亲响应“备战备荒”、支援三线建设,一家人由丰台迁移到河北省兴隆县附近的洞庙河机务段。
1968年,她父亲调到承德机务段,她的一家人又迁到承德,定居在离市区三里路远的小老虎沟。当年9月,蒋宝英升入承德市铁路中学。那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蒋宝英的家庭是工人阶级,根红苗正,只是她年龄太小,自己既不懂造反,家人也当然未受迫害。趁着“停课闹革命”,她有的是时间自由活动。她家住在山沟里最深处,房后就是神奇富有的山峦。
1970年将近中秋,蒋宝英在铁中将要分配工作的时候,一天上午,校园里忽然喧闹起来,说是承德话剧团到学校招生来了。当时“承德话剧团”因上演《槐树庄》、《青松岭》已经很有名,让人感到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承德也因“承德话剧团”而拥有话剧之乡的美名。来招生的两个老师,一个是大胡子于富乃,另一个是英俊青年唐宝良。他们一进入承德铁中,就被同学们围了起来。他们从四个毕业班挑了20多个学生,带到教室,逐个进行口试。16岁的蒋宝英在人群中非常显眼,这个花季少女,身材1.64米,虽不甚修长,但很挺拔。容貌说不上多么漂亮,但很端庄。体态匀称,举止大方,谈吐清爽,气质不俗,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十分悦耳,这正是挑话剧演员最基本的条件。口试完毕,人家什么都没说就走了。一个多星期后,忽然电话通知蒋宝英和另外一名男生去承德话剧团复试。
当时新生复试只剩她一个人了,驻团军代表、革委会主任,还有些演员,忽拉拉一大群来看“铁中女孩”复试。老师让她唱支歌,她说就唱“风烟滚滚唱英雄”吧!弹钢琴的老师问唱什么调呀,她说就唱电影里那个调吧!人们见这女孩挺冲,嗓子也好,便一再地让她唱。她也不怵,接连唱了《大刀进行曲》、《毕业歌》……。又让她读了一段报纸、喊了几句口号,还让她跳舞,她说不会,就让她作了几节广播体操,就算考完了。两个星期后,蒋宝英得到通知,她被录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