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李翰祥
37
李翰祥

李翰祥

中国辽宁锦西(今葫芦岛市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美术
别名:李黑
身高:未知
星座:白羊座
人气:205°

介绍: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国香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绘画专业,导演作品约80部,监督及制片作品约20部,擅长黄梅调歌唱片和宫闱片,是现代中国影史上重要的电影工作者。1947年到达香港后,辗转于大中华、长城、大观、永华等电影公司从事演员、配音、美术设计等工作。1955年,独立编导影片《雪里红》,同年进入邵氏影业。1958年,执导《貂蝉》获得第5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1959年,执导的《江山美人》获颁第6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1962年,执导的《杨贵妃》获得第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1963年,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随后赴台湾自组国联影业。1966年,执导的《西施》获得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1971年,编导的《缇萦》获得第9届

详细资料

早年经历

1926年4月18日,李翰祥出生于中国奉天省锦西县(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小苏家屯,小名祥子。1930年因父亲任公职移居热河承德。1932年6月,日军进攻热河,李翰祥随双亲、妹妹移居北京。

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曾跟徐悲鸿、吴作人等学习绘画,任艺专综艺剧团团长;同年圣诞节晚上,发生美国军人在东单强奸北大女学生的沈崇事件,引发全国各地高校学生组织抗暴活动,李翰祥被艺专学生们邀请朗读文告,并被推举为该校学生会临时主席,参加在北大红楼文学院举行的全体学生代表大会,议决了反美大游行。1947年6月2日,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并因此在几天后被校方以伪造高中毕业证书投考为由开除。

1947年7月,戏剧学家马彦祥受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校长熊佛西委任,在北京招考新生,李翰祥因曾于艺专综艺剧团演出《棠棣之花》 中奸相侠累与盲叟二角,令马印象深刻,获荐入学。于9月底赴沪学习戏剧和电影,班主任是剧作家吴天,并结识导演沈浮。11月,因不如意,决定离开剧校去香港发展,持沈浮的两封介绍信赴香港,到大中华影业拍戏,经影星王豪介绍结识姜南,得到他的照顾。

1947年12月,参演由文逸民执导,谢家骅、李兰、严化等联合主演的影片《满城风雨》,饰演严化的邻居,这是李翰祥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此后,便在香港岛东方戏院门口替人画素描赚钱谋生。第一次画画时因顾客太多造成阻街,且没钱交罚款被拉到赤柱坐监7天,然而在监牢里继续为洋帮办画像,比在街上时赚钱更多。同年,受担任《火葬》助导的吴家骧邀请,参加了该片的演出。

1948年,参演任彭年、顾文宗执导,邬丽珠等主演的武侠电影《女勇士》,饰演一个酒店的仆役;在拍摄该片时,写了许多故事给任彭年,并得到报酬。后经任彭年介绍,认识北河戏院广告部的梁君显,为他画了几天看板,又经他介绍,进了朱丹广告公司。

个人生活

感情

1945年,就读于北平市市立第三中学(今北京市第三中学)二年级的李翰祥,返小苏家屯探亲,奉祖父命辍学成婚。

1953年,李翰祥因拍摄《嫦娥》走访女主角杨明,杨明谈起的一个房客,是母女二人,母亲叫赵水珍,出生于1926年,杭州人,13岁时与邻居在上海艺华片厂(即艺华影业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前身之一)看拍戏,被其老板严春堂看到后,邀请她与艺华签演员合同。由于赵水珍相貌与女明星张翠红相似,便替她改名叫张翠英。李翰祥早在北平三中读书的时候,就已看过张翠英和关宏达、韩兰根主演的《学府风光》。与张相恋二十余日后,于其生日当天(10月10日)结婚,由李祖永夫妇做证婚人,严俊做男方主婚人,严幼祥做女方主婚人,尔光、汪晓嵩做总招待,姜南做司仪,叶纯之用钢琴伴奏结婚进行曲。

李翰祥共有五个女儿,长女李燕萍于1946年5月31日在北京出生。1958年,三女儿李殿朗出生。1960年,四女儿李殿馨出生。1963年,五女儿李殿音出生。1965年11月29日,儿子李承翰出生。

结拜兄弟

1953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一),李翰祥与六位好友于九龙界限街107号结为异姓兄弟,排行依序为冯毅、蒋光超、李翰祥、马力、沈重、宋存寿、胡金铨,自诩为“七大闲”。

出版图书

三十年细说从头

作者名称李翰祥

作品时间2017年1月1日

《三十年细说从头》是2017年1月1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与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翰祥。

三十年细说从头

作者名称李翰祥

作品时间1983年10月

《三十年细说从头》是1983年10月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翰祥。

获奖记录

影视类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06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卓越贡献大奖获奖
1999《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电影一百强冬暖获奖
1983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获奖
1971第17届亚洲影展最佳亚洲传统文化奖缇萦获奖
1963第7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后门获奖
1960日本文部大臣特别奖后门获奖
1960第7届亚洲影展金禾奖后门获奖
1960第7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后门获奖
1960第7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后门获奖
1959第6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江山美人获奖
1959第6届亚洲影展金锣奖江山美人获奖
1959第6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江山美人获奖
1959第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江山美人获奖
1958第5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貂蝉获奖
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97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获奖
1981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徐老虎与白寡妇提名
1979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乾隆下扬州获奖
1979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乾隆下扬州提名
1977第1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乾隆下江南获奖
1975第1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倾国倾城获奖
1971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缇萦获奖
1971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缇萦获奖
1969第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扬子江风云获奖
1966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西施获奖
1966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西施获奖
1963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奖
1963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奖
1962第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杨贵妃获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87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火龙提名
1987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火龙提名
1984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垂帘听政提名
1984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垂帘听政提名
1984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垂帘听政提名
1983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武松提名
戛纳国际电影节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63第1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武则天提名
1962第1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室内彩色摄影特别奖杨贵妃获奖
1960第1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倩女幽魂提名

人物评价

李翰祥的作品既有对故园家乡的怀恋,也有彰显大中国情结的国族意识。在历史与现实、小家与大国、商业和艺术之间的迟疑和抉择中,他的作品类型在变,影像风格在变,但不变的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坚守与想象。他拍黄梅调电影,一方面是表现处世安然和莺莺燕燕,给港台同胞漂泊流散的心带来一份乡音和慰藉,另一方面是他浮城北望,对中国北方市井之态和上海文化想象。他创办国联影业,拓荒台湾电影产业,其作品体现了台湾外省人的归属无望、漂泊乡愁和寻“家”之切。重后邵氏后,在香港1970年代的浮躁风气之下,在经历国联的运营失败和一系列人情冷暖之后,他的作品表现出对人性的彻底鄙夷,一方面,他开拓风月片类型传统,塑造出一个彻底的娱乐感官世界;另一方面,他在商业片之余见缝插针地创作历史宫闱片,坚持想象着心中那个金碧辉煌的宫廷故乡。他的创作巧妙地把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市场的商业走向以及观众的欣赏趣味紧密结合起来,让电影成为三者之间的“文化粘合剂”,成为两岸三地的“想象共同体”。纵观其一生在两岸三地间的创作游移,打破地域和政治的藩篱,紧紧抓住华语电影的历史精髓和中国人心的根基脉搏,抓住中国古典艺术的情趣,拍中华传统的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佛禅与鬼故事,以及人文雅士的风流佳话,以平实的镜头酝酿成一段芬芳的思古幽情,展现了中国文化人在各方面的所欲所求,其美学语言与中国的历史、文学、文化共通却又独树一格,用影像营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想象(赵燕评)。

李翰祥作为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极少数走遍两岸三地拍片的电影人,他在无形中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电影技术的经验交流,为华语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网易娱乐评)。

无论黄梅调片、武侠片、鬼片、风月片、史诗、文艺、写实,还是文学改编、杂锦、喜剧、恐怖,中国影史上几乎每种电影类型,李翰祥都摄制过,评论界对他有“片场变色龙”之称。纵观其演艺生涯,他以梦想家之姿在香港影坛起飞德年代注入了心力,在台湾影业萌芽茁壮的岁月着风潮,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合作制片的示范作用(第五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江青评)。

李翰祥与张彻、胡金铨等常被人称为“大中华导演”,北人南下,从北京到上海,再至香港、台湾,身上有着三四十年代北京上海电影人的风骨,有着那个时期特有的颠沛流离印迹,亦有着来到香港后,被同化后的油滑。地域性在李翰祥电影中并不明显,他往往选择民间故事、传统小说、历史故事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来应对不同地域的观众。他精通表演、剪辑,即便身居导演之位,也不免常常亲自上阵。他的电影中,有着强迫症般的考据,对精致的追求尤令今人惭愧(魏君子评)。

李翰祥拍戏一直致力还原文化传统,更兼美术专业出身,喜欢古玩字画及各种小玩意,搞起来自然如鱼得水,加之雅俗荤素无所顾忌,东抄西凑在所不惜,譬如《一乐也》中“老太太住院”一段照抄老舍小说《开门大吉》,《军阀秘史》中“老太爷看戏”一场照抄传统相声《关公战秦琼》,《风月奇谭》中“捉奸”和“偷情”两段照搬意大利薄伽丘名著《十日谈》,只是趣味氛围完全中国化,很容易让观众看得轻松随意,又有软性色情的感官刺激,当真娱乐性十足。有如此手段,李翰祥才得以开创1970年代风月片新潮,于他个人电影生涯中再创高峰。李翰祥对传统文化风貌的还原,看似真实严谨,实际也充满艺术家的想象力。《乾隆皇》系列对老北京民俗风貌的描述,各类叫卖声、旗人见面请安的礼节等,拍得既地道又有味道,但等日后真正回北京拍《八旗子弟》,在原地实景拍摄,风情反而不如邵氏片场(搜狐网评)。

李翰祥是香港电影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型导演,他的电影中处处散发着古朴典雅之美。他不能算是一位自觉的文化使者,他一生或为避祸,或求发展,或因转型,奔走于内地、香港、台湾之间,无意中却促进了三地之间电影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李翰祥南下香港,给香港电影人带来的成套的上海电影经验与外国电影观念影响,将中原文化融入香港电影文化之中,逐渐被香港观众接受。他的敏感在于,能够将中国文化元素转化成香港流行文化,比如中国电影《天仙配》在香港街头传唱一时,引发他突发奇想,创造出黄梅调电影,占领香港影坛数年。1960年代他自组公司到台湾发展,带去香港电影经验,促进了台湾民营电影业的繁荣。1980年代到内地开始合作拍片,又使内地电影人近距离地借鉴了香港电影制作与创作经验。李翰祥电影在港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界走红,表明这些地区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渴求(《新京报》评)。

李翰祥的风月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敢拍”,大大突破了过去港片的暴露尺度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他风月片炙手可热的重要原因。另一个特点就是取材广泛,题材五花八门,戏曲、相声、中外名著、坊间笑谈、民间故事等等,只要是他觉得可取,他都会放到电影之中。他镜下的女角色并不只是满足男性创作者与观众,更层次分明的集合人性里的爱恨贪嗔痴,将整幅人事尘网密密织起,使她们有充满人情趣味的鲜活姿态,在风月片嬉笑玩乐中也讽刺世俗。所以,李翰祥虽然拍摄了大量的风月片,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可是每一部都能出奇出新,保证了影片的质量,极具有观赏性,并且片中对于旧时民俗形象刻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李翰祥就是“俗”,也要“俗”的与众不同,这样反映出大导演特立独行的处世原则(新浪网评)。

后世纪念

1997年1月,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追赠李翰祥终身成就奖。

2004年,作为受嘉许的电影工作者之一,其名字被刻在香港星光大道。

2007年11月,第44届金马奖举办《胡金铨、李翰祥、杨德昌导演回顾影展文物展》,纪念李翰祥等导演。

以上内容由来源于网络-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联系我们更正修正。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