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2月1日,于彦夫出生于辽宁丹东。1942年,考入“满映”演员科,之后转为正式演员。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于彦夫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护厂斗争;10月,东北电影公司成立,于彦夫任资料科科长。
1947年,于彦夫在木偶片《皇帝梦》中担任导演助理。1948年,讽刺蒋介石的动画短片《瓮中捉鳖》上映,于彦夫担任了该片的导演助理。
1949年,于彦夫担任了苏联战争片《伟大的转折》的译制导演,从此开始其导演生涯。1950年1月,于彦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于彦夫担任剧情片《高歌猛进》的副导演。
1952年,由王家乙执导的黑白剧情片《葡萄熟了的时候》上映,于彦夫在该片中担任了副导演一职。1954年,担任故事片《沙家店粮站》的副导演。
1955年春节前,时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的于彦夫将话剧《新局长到来之前》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同年,执导了剧情电影《夏天的故事》,该片由赵联、李松筠、李萌主演。
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修班学习;同年,由于彦夫担任编剧、吕班执导的新中国首部讽刺喜剧片《新局长到来之前》上映,该电影由李景波、浦克、陈光廷、苏剑峰联袂主演;此外,于彦夫还执导了由李亚林、浦克、张圆主演的故事片《徐秋影案件》。
1957年,其执导的剧情片《芦笙恋歌》上映,该片由汪杰、宋雪娟主演。1958年,由于彦夫执导的故事片《水库上的歌声》首映。1959年,执导了由张圆主演的剧情电影《笑逐颜开》。
1961年,担任故事片《万木春》的导演。1963年,执导了剧情电影《自有后来人》。1964年,于彦夫执导了戏曲片《节振国》,该片改编自同名的现代京剧《节振国》。
1966年,由于彦夫执导的戏曲片《天天向上》播出。1974年,于彦夫执导了电影《创业》,这是第一部以大庆为题材反映中国石油工业历史的彩色故事片。
1975年2月,《创业》被江青批判;4月,四人帮以文化部党组名义给《创业》扣上“十大罪状”,勒令该电影主创人员到北京进行“思想转弯”。后来,该片的编剧张天民写信给毛泽东,才使得该片和主创人员得到保护。
1978年,执导了剧情片《希望》。1980年,由于彦夫执导的黑白剧情电影《最后八个人》上映,该片由罗国良、侯冠群等人共同主演。
1982年,执导了爱情片《勿忘我》,该片由方舒、李志舆领衔主演。1983年,与张圆联合执导的剧情电影《16号病房》首映,该片获得了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1984年,与张圆联合执导了剧情片《黄山来的姑娘》,电影讲述了黄山姑娘龚玲玲进城当保姆后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而于彦夫和张圆也凭借该片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1986年,其与张圆合作执导了剧情片《鸽子迷的奇遇》,该电影由张丰毅、申军谊主演。
1987年,于彦夫与张圆共同执导了战争电影《陆军见习官》;同年,与张圆合作执导了剧情片《中国的“小皇帝”》。1989年,与罗鹤龄共同执导了剧情电影《金钱大裂变》。1990年,执导了剧情片《那年的冬天》。
2005年11月10日,于彦夫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2006年,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于彦夫获得了“优秀电影艺术家”的称号。